智库思享
聚焦现实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征。该书不仅有统分结合的研究思路,还跟踪了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交易场所——产权市场,提出产权市场向全要素市场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依托产权市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路径,这是非常实的部分。
——读《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大纲》
■魏杰
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市场经济中,要素市场化配置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步推进的重要课题。与商品市场相比,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市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但在实践中相对滞后,牵涉的范围更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探讨单个要素市场,近40年逐步深入和拓展,到2020年发表文章《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再探讨》。又过去近4年,常修泽教授携手团队共同努力,于2024年底出版专著《中国要素市场化配置大纲》。
正如书名的“大纲”二字,该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研究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比较完备的框架,从对历史回溯、理论基础、改革历程作总体呈现,到分章阐析当今七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状况和改革路径,并深入提出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核心问题与法律保障问题,内容结构完整。通读全书,有以下三个方面鲜明的感受。
一是研究范围覆盖已有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七大要素,是随着小农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到当前数字经济扩大形成的。该书开篇对七大要素的经济史背景进行溯源,并将七大要素分为人本要素、物本要素、人—物混合要素,提出生产要素中性论的观点,这是对“要素是什么”作出详尽明晰的回答,拨开一些观念上的迷雾。而后书中继续探讨并完善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这一基础,从要素与产权内在一体性方面作出总体论述,这实质上是阐明了要素市场化配置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究竟是什么,以此从统领的高度上看,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具有整体性和协调性。
二是核心主线是市场化配置。该书分章节对七大要素市场化配置作出研究,分合有度。具体是阐述清楚各要素的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产权状况、地域分布,这是市场化配置的共性主线,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中,不同要素形成时间和历史条件不相同,因而市场化各有特点,书中并没有笼统地介绍,而是逐一具体深入,并看到了要素市场化配置存在的不均衡性、差异化。举例来说,劳动力是传统要素,书中提出现今我国劳动力市场进入的是高质量发展探索阶段,重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释放改革红利;知识要素、数据要素是新型要素,重在建立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定价及产权保护或确权等。这从侧面反映出要素市场化配置问题的探讨需要有统分结合的基本思路,尤其是要下沉到各要素中,凸显专业性和务实性。可以看到,该书团队由不同经济领域的十多名专业人士组成,有高校科研院所学者、经济工作实务专家、政策机构研究员,这样的构成也突破了纯学术理论研究的局限,能够使理论研究与宏观政策形势、体制改革实践、地方实际状况结合更紧密,更为客观立体。
三是理论观点有突破。对于管理要素,该书专辟一章阐述。基于对企业家定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书中对企业家定义作出澄清,在“创新”的共识基础上补充了企业家应具备的“情操”和“复合经济人”特质,进而指出管理要素(企业家)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稀缺的经济资源,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之下,企业家具有领先者、开拓者、创新者的使命,这有助于更理性地认识民营经济的当下状况和发展前景。正视影响企业家使命实现的现实因素,并提出企业家市场创建的设想,这些论述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此外,聚焦现实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征。该书不仅有统分结合的研究思路,还跟踪了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交易场所——产权市场,提出产权市场向全要素市场拓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依托产权市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路径,这是非常实的部分。
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相信该书的价值将会越加显示出来。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监 制丨李丕光陈波王彧